古代的四声,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,用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,包括平声、上声、去声和入声。不过如今已是新时代,此处要说的四声是拼音四声调,这普通话中的四个声调,在幼儿园就教了,分别为阴平、阳平、上声、去声。
对于诗词的四声法,早就有人提出来了,大致意思就是用现代的四声来取代古诗词中的平仄。这个建议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,原因有很多,比如经典很难撼动,还有工程浩大比较困难。不过,这个方案如果可以得到完善,完全有可行性。
其实,格律中的平仄就已经包含了古代的四声,只是把四声分为平仄两个部分,来形成格律。对于格律的本意,就是用一个框架来让诗词的创作有规律可循。格律说白了,就是一个让你的作品变得更好的工具,而不是一个让人供奉起来,每天一炷香的神龛。
根据数学中的排列组合,一首诗由平仄组成,而平仄各由两个声调组成,这种组合方式很多,但绝对比不上直接由四声组合成的诗词。只要保证四声组成的诗句,和平仄一样有抑扬顿挫之感,这种方式可以更加丰富,创作难度也会降低不少,让人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到意境的提升上。
举个例子,格律诗一句的平仄可以是,平平仄仄平平仄,那么它的选择就有不少的限制。但如果换成四声,只要保证相邻两字的音调不同,偶尔也可以相同,这样的选择就非常丰富了。
很多古风诗都是随口吟出来的,本来就有音调的变化,天生的抑扬顿挫,天生的符合四声准则。所以某种意义上,四声法已经淡化了格律的束缚,更偏向于古风,除非有一套标准的法则出台。
但这点就尴尬了,如果四声法推广,就需要标准,不然选择古风岂不更简单?不过如果有标准,那么为何不选则更加成熟的平仄格律?诗词要用四声来创作,是介于古风与格律中间的,用一句歇后语就是风箱里的老鼠,两头受气,哪边都不讨好。
四声法有价值开发,也有价值推广,但如今还不成熟,需要考虑的东西不少,为了长远发展,暂时还是按兵不动比较靠谱。